EP.1 他們喜歡長毛象的肉
「吃草莓」頻道在 Substack 上線了!之後頻道會不定期推出訂閱者通訊,本文就是其中第一篇通訊。通訊通常是對「吃草莓」頻道近期分享鏈接的評論。妳也可以藉由 RSS 或 ActivityPub 訂閱我們在 Live4You! Writefreely 實例上的連合博客。
Featured: Fediverse 和 Mastodon
說到 ActivityPub,最近去中心化 SNS Mastodon 又迎來了新一輪的「難民潮」。(咦?我爲什麼要說「又」?2022 年真的是 fediverse 之年嗎?)Elon Musk「死馬當活馬強姦」,Twitter 如今動盪不安,大家都在說「Twitter 已死」。有人建議大家去 Instagram,甚至有評論者給微軟出主意,要微軟收購 Twitter 哩。(微軟連 TikTok 都沒買。)
相較之下,Mastodon 似乎是技術社區尋找到的新答案。各種實體都紛紛建立 Mastodon 網站,我看到的就有歐盟、Archive.org、Vivaldi 瀏覽器乃至 Twitter 員工;幾個大型 Mastodon 實例一夜之間擁入數萬名「避難者」,站方不得不緊急擴容。同樣的事情當然也早就發生過無數次:往往是有人振臂一呼:“來,我們長毛象見!”,然後大家就一窩蜂似地跑到最大的幾個實例——發現不知道怎麼用——過幾天之後活躍度斷崖下跌,大家一邊忘記當時註冊的用戶名和密碼,一邊又回到舒適的中心化 SNS 了。
我們可以考察幾個典型觀點。Joanna Stern 說,她要關注更多人,好來填補自己的時間線空白,使其更值得讀。Micheal Anti 說,介紹自己時還要加上自己住在哪個伺服器,「這很煩」。更多的人則是困擾於如何發現新用戶,有人提問:「我需要註冊多個實例嗎?」
可以說,Mastodon 和 Fediverse 依然是很多人不理解的、techie 的事物。不理解 is all right,近些年 Fediverse 用戶保持增長趨勢,其中很多用戶也並不充分理解 Fediverse,但她們維持着 Fediverse 的生機,是 the sense of Social media 的傑出貢獻者。
需要指出,這些不理解 Fediverse 的用戶們大多會選擇前往一個規模較大的 Mastodon 實例。在實例中,往往位於本地的用戶就足以輸出一個有「小圈子」氛圍的時間線,而用戶們也大多滿足於此。小的實例很多時候「似乎」不是一個好選項,就像很多人都願意住在城市,而非鄉下那樣。
更嚴重的問題是,儘管 Mastodon 是 Fediverse 的一部分,但它是無可爭議的「最大」的一部分。這一境遇有點像 Microsoft Exchange 是郵件 backend 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有點像 Gmail 是大家的首選電郵提供商,或者兩者皆有。Mastodon 自己似乎也試圖強化這一認知。Mastodon 推出的自有 app,努力地讓自己看上去更像 Twitter。爲此,它極力淡化 Local 和 Federated 時間線的存在感,最近還請設計公司重新設計 Mastodon 的視覺,不少資深用戶大爲光火。
Mastodon 從技術上和 Twitter 有很大不同。Jack Dorsey 以前號稱要創造一個新的社交網路,並成爲 Fediverse 的一部分。且先不說 Elon Musk 對此有何高論(她治下的 Twitter 竟然禁止用戶分享 joinmastodon.com 鏈接,簡直像極了微信),這個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很難執行。Twitter 也許有能力打造一個「搜索引擎」,收錄分散在互聯網上的各個 Fediverse 實例,從而解決實例用戶互相「串門」的問題,但這顯然違背 Twitter 的商業利益;同時,Fediverse 自身也很難說誕生出了什麼可行的商業模式。它同樣不適合廣告業,其投放效果不會有廣告主滿意;相反,Elon Musk 有底氣推出每月 8 美元的認證服務,雖說它慘淡收場。Tim Cook 升級了新浪微博「超級會員」,妳看她註冊了 Mastodon 麼?
Fediverse 的問題,也是 Twitter 的問題,甚至也是 Google 的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得經驗,比如研究 MySpace 是什麼時候變得 irrelevent 的。李如一說 Mastodon 不如博客,但問題恐怕並不是形式的區別(如 Mastodon 上鼓勵短文、博客看上去嚴肅),而還是如何交流;RSS is a thing, but Google Reader is not anymore. 我們可以採取一種「社會實驗」的態度,嘗試一下 Fediverse,看看鬆散連接的互聯網小集合能否勝過集中的「社交廣場」,成爲網路公民更加認可的「故鄉」。如果事實證明不能,也不過是又一次「幻滅」而已。
Substack Chat,又一個私域
「吃草莓」頻道設在 Telegram。今年 Telegram 上大家都在討論要分 Durov 的遺產,結果 Durov 先下手沒收了部分用戶名「資產」(如果它算的話),拿去搞拍賣會了。Telegram for iPadOS 介面 bug 頻出,最近還出現了反覆標記 unread 的情況。而這些問題我也不太可能通過用 web 版的方法繞過,Telegram 的端到端加密「Secret Chat」僅支持移動設備!
煩透啦!不會再愛啦!
但是去哪呢?XMPP、IRC 都有點太 techie 了。Matrix 乍看起來非常理想,但是使用起來確實不太順手。Signal 更多是 Facebook Messenger 和 WhatsApp 的替代品,和 Telegram 這樣有一定 SNS 基因的產品還有區別。Discord 也許是一個好選項,有不少軟體開發者把 Discord 當論壇用。但它更多還是爲玩家所設計,所以我們先觀望。Rocket.Chat 和 Mattermost 都比 Discord 更像 Slack,其中 Rocket.Chat 還支持和 Matrix 互通,不過自建起來還是不容易的。
Substack Chat 似乎可以解決我們頻道的問題。它的組織形式似乎和最近中國大陸微博、bilibili 等平臺力推的「私域」很像,有時間來研究一下。不過估計是發不了 stickers。
The ARM Situation
想買 MacBook Air!最好是粉色的。
不過首先 MacBook Air 要錢的,合適的 configuration 要 $1600,遠遠超出預算;其次,還是很想玩遊戲,雖然有 Xbox,雖然 Resident Evil Village 有 Apple Silicon 版,但還是有一些 RTS 和策略遊戲是 PC(Windows)獨佔,Crossover 效果如何也不知道。此外,有一些工作依賴於 x86_64 架構,還是需要買 PC。
Windows on ARM,哪怕不算 Windows RT,也做了好幾年了。64 位轉譯是近一兩年才做到的事情,生態就更不用說,大量 app 都沒有 Windows arm64 版本,即使它們已經有了 Apple Silicon 版本。
今年,不知道是不是微軟好像是覺得它們必須做點什麼了,Windows Dev Kit 2023(a.k.a. Project Volterra)看上去竟然還相當不錯(主要是給 32GB RAM,比林檎株式會社大方多了)。Ars Technica 的評測在此,目前它運行不了 Linux,但也不是沒有機會(它可以運行 OpenBSD!)。等可以運行 Linux 的時候,也許會買一個。
當然了,看樣子它玩不了遊戲。問題是:就算 Windows on ARM 有起色了,Elden Ring 會專門推出 arm64 版嗎?或者說,以後的遊戲會考慮 ARM 嗎?總感覺不會呢!ARM 設備目前看來好像也很難支持外接 Thunderbolt 顯示卡 Hub,不過這倒好,立省 $1600 的 RTX 4090 錢,拿來買一隻 RAM 大於 8 GB 的 MacBook Air 去。
說到遊戲......
還有人沒有玩 Deathloop 嗎?快去玩,它又得獎了。
不過妳沒有時間也是可以原諒的,本頻道真的很羨慕每天都有精力做完十幾個手機遊戲每日任務,而且竟然還有時間玩 Call of Duty 的朋友,妳真有閒......
還有一些別的
Fedora 37 去除了 H.264/H.265 等的硬件加速,Fedora 36 更新的話也會去除,按它們團隊的說法是爲了避免法律風險。法律風險倒是避開了,但我的電池續航就沒有了啊!在 rpmfusion 第三方源的 mesa 重新支持 H.264/H.265 之前,或者自己構建 mesa,或者換 Ubuntu/Arch。
Instagram 的替代前端 Bibliogram 停止維護,作者說 Instagram 太惱人,且伺服器不堪其重。她又做了一個 fandom 的替代前端 BreezeWiki。
網頁存取拓展 SingleFile 終於推出 Safari 版本,可喜可賀。